皇冠体育,皇冠比分

图片
皇冠体育,皇冠比分

中国保险报:菇农避风港

2015-11-17 09:58:12来源:中国保险报作者:记者 史方舟 赵广道 摄影报道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本报记者 史方舟 赵广道 摄影报道

11月初,北京夜间的气温已连续多日不足5℃,持续的低温雨雪天气让蘑菇菌棒中的菌丝生长异常缓慢。

“菌棒进棚后,任何一次极端天气都可能对蘑菇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北京顺义区蘑菇种植大棚里,北京绿兴特食用菌合作社的业务负责人刘丽华说。成立于2006年的北京绿兴特食用菌合作社,近年来引进推广了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茶树菇、鸡腿菇、猴头菌等多种珍稀食用菌,所有大棚都执行标准化生产,种植的所有农产品都经过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质量都可追溯。也正因为始终坚持绿色种植,所以整个种植过程除了技术的因素之外,天气的影响非常明显。

“我们每年都会坚持投保。”刘丽华表示,虽然高标准建设的蘑菇大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强,但2011年的“7·21”暴雨让她们几乎绝收的记忆实在太深刻。

“因为我们坚决不能使用农药,所以,一旦被雨水浸泡,菌棒很快就会烂掉,潜在的风险非常高。”刘丽华表示,像今年刚进11月就开始的持续低温天气,就有可能造成冻害,“不过有保险,一旦损失达到一定程度,保险公司就会主动上门查勘情况进行理赔。”

而在稍早之前的8月8日,第13号台风“苏迪罗”登陆福建省,蘑菇种植大县罗源,成为本次台风的重灾区之一。8日当天,罗源6小时雨量为255毫米,蘑菇受损率高达70%,但遗憾的是今年当地种植户无一投保。

“以后再也不能有侥幸心理了,花点小钱买保险现在看来确实是必须的。”罗源县蘑菇种植农户杨书清说。在杨书清看来,蘑菇种植最怕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其实早在2005年,台风‘龙王’过境时,我们家蘑菇种植设施和菌菇就几乎全部被毁了,损失很惨重,后来改用了铁棚种菇,不过最担心的还是自然灾害问题,但一直抱有侥幸心理,所以一直就没舍得花那点钱(投保)。”杨书清说。

实际上,杨书清种植蘑菇距今已有15年,现在每年都会雇佣40余位工人,各类蘑菇年均产量基本都在180万袋左右,规模比几千里之外的北京绿兴特食用菌合作社还要大。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福建属于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区,而在蘑菇的主要生产周期5月—10月,也正是台风的高峰期,蘑菇养殖所面临的台风、水灾、火灾等风险非常高。

为了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农民利益和恢复生产的能力,罗源县政府主管部门在2014年就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蘑菇保险,试图为菇农营造一个避风的港湾。根据保险合同,在保险期间内,因暴风、台风、暴雨、洪水、冰雹、暴雪以及异常高温所引起的出菇异常、烂棒等损失,保险公司均会给予相应的赔偿。政府补贴后,农户只需缴纳保费0.01元/菌棒。

2014年,罗源县食用菌种植保险投保20户,总保费23.45万元,承保蘑菇面积97万亩,承保菌包582万个。全年共赔付10户,赔付金额29.39万元,其中最高一户赔款金额9.58万元。

“以前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经验,认为今年应该没什么大事,所以就不愿再买保险了,毕竟辛辛苦苦挣的钱,能省一分是一分。”在杨书清看来,个人更相信经验,不像合作社有专业的人负责经营,对风险的理解和判断肯定有区别。“如果我们是合作社,那今年应该也买保险。”杨书清说。

实际上,多年来经营农业保险的各家保险公司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仅以人保财险大棚保险为例,2014年,共为全国24个省市18万户种植户提供了风险保障93.87亿元。

北京绿兴特食用菌合作社工作人员在菌包生产大棚里检查发酵情况。

北京,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实地查看承保蘑菇。

保险查勘员现场察看蘑菇受损情况。

采摘蘑菇的菇农们。

刚采摘的蘑菇。

福建一家菇场的工作人员翻晒整理制作菌包的原材料。

菇农采摘袖珍菇。

福建,菇农在冷库中将新鲜的蘑菇密封冷藏。

 

标签: